2025年1月27日,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《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水平发展的通知》(发改价格〔2025〕136号),标志着新能源电价正式告别“保价保量”时代,全方面进入市场化交易阶段。
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入市:风电、光伏项目原则上全部电量进入电力市场,电价由市场交易形成。
取消强制配储前置条件:“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、并网、上网等的前置条件”。重要政策变化
建立差价结算机制:对纳入机制的电量,市场交易价与机制电价差额由电网企业结算,为新能源收益提供托底。关键保障措施
专家观点:取消强制配储政策短期内可能会导致市场需求波动,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。
强制配储政策曾贡献国内70%储能装机需求(2024年达83.2GWh),取消后市场需求面临短期下滑。
市场化电价波动(如午间光伏低价、晚高峰高价)倒逼新能源主动配储,储能从“成本项”转向“收益项”。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巨大
注意:尽管短期市场需求可能下滑,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,储能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
文件明确“不得强制配储”,终结了新能源项目为并网而被动配置储能的时代。这一变化对行业影响深远:
案例:内蒙古某风电场取消强制配储后,将资金用于风机效率提升,年发电量增加12%。
文件提出“现货市场放宽限价”、“差价结算机制”,为储能创造两大收益场景:
广东、浙江等地峰谷价差超0.8元/千瓦时,储能项目回本周期缩短至5-7年。经济效益显著
政策依据:文件要求“现货市场申报价格上限参考工商业尖峰电价,下限考虑新能源成本收益”。
2025年6月1日后投产的增量项目需通过竞价确定机制电价,成本优势成为关键:
锂电池储能系统成本已较2015年下降70%,未来需降至0.3元/度以下以实现经济性。
西北“沙戈荒”风光基地通过配储提升外送电价竞争力,特高压外送电价可上浮50%。
光热发电配储(12小时之后)在西北地区经济性凸显,度电成本降至0.4元以下。
案例:浙江省某公司通过优化用电策略,利用峰谷电价差异,实现了显著的成本节约。
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布局“锂矿-电芯-系统”全链条降本。这不仅仅可以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,还能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。
注意: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,企业也要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,以确保投资的有效性。
文件释放明确信号:储能的价值不再依赖政策强制,而由市场供需决定。到2030年,随着现货市场全面铺开,储能有望成为电力系统的“第四类电源”,通过实时报价影响电价形成。